12月4日,《中國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試行)》在浙江安吉召開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中國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是我國海洋生態分類分區的最新成果,未來將在國土空間規劃、海洋生態監測布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標志著我國全面完成陸海生態分區。
2023年5月,自然資源部印發《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將全國陸域(不含港澳臺地區)生態系統在不同區域尺度上劃分為一級生態區6個、二級生態區47個、三級生態區233個,為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監測評價預警等工作提供國家統一的基礎性框架。
“與陸地相比,海洋的流動性、立體性、聯通性決定了其更為復雜的生態結構與特征,過去我們往往只能從某單一維度去描述海洋生態狀況。”據專家介紹,海洋生態分類分區是在全面梳理生態系統類型和自然地理特征基礎上,將海洋按照不同尺度劃分為若干等級的生態空間單元,并進行更加系統準確的描述,是現代海洋管理的基礎模式。
據了解,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積極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不斷提升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能力,大力推進反映我國海洋生態特征的分類分區工作。2020年出臺的《海洋生態分類指南(試行)》,以生物地理場景、水生場景和水體、地形地貌、底質、生物4個組分為要素,建立起“雙梁四柱”的中國海洋生態分類框架。2023年5月,編制完成《海洋生態分類》行業標準,形成847個海洋生態分類類型。在海洋生態分類的基礎上,采用自上而下、逐級嵌套的方式開展了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態分區,將我國近海劃分為3個生態一級分區、22個生態二級分區和53個生態三級分區。自2022年起,聚焦我國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的近岸海域開展四級分區,以地貌類型和底質類型為主導依據識別分區格局,以水體和生物特征開展驗證和優化,采用“區域位置﹢生態區”的命名規則進行編碼,最終將我國20個近岸海域生態三級分區細分為132個生態四級分區。
自然資源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海洋生態分類分區深化了人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認識,在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科學規律基礎上,通過系統地分類描述和區域劃分,構建統一的標準,形成了較為科學和規范的整體體系。目前,中國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成果已在海洋生態制圖、生態問題清單編制、生態狀況評價等工作中開展試點應用。
論壇上,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門負責人對《中國陸域生態基礎分區(試行)》的內容、用途和實踐應用等進行了解讀。該分區已在自然生態資源一體化綜合觀測、監測和評價工作中開展了實踐應用。例如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生態區建設了14個自然資源與生態綜合觀測站,提升了區域生態觀測、監測、探測能力,為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制定一區一策策略提供了分區依據,探索開展了我國生態安全風險評估分析,形成了一批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