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暖的南極 圖片來源:《自然》
在二十世紀的最后半個世紀里,南極上空的表面溫度是穩定的,如果不是輕微的冷卻,這表明南極的內部高度可能不會變暖。現在,研究顯示了一個戲劇性的轉變。
一項新研究指出,自1989年以來,南極極地的變暖程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研究指出,這一增暖期主要是由自然熱帶氣候變率驅動的,并可能隨著溫室氣體的增加而加劇。相關成果6月29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南極氣候表現出地球上一些規模最大的區域氣溫趨勢。西南極和南極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在20世紀后期出現了暖化和冰蓋變薄的現象,并持續至今。相比之下,位于更偏遠的高緯度大陸內部的南極極地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都保持寒冷,在那之后才開始大幅變暖。這些趨勢受到自然和人為氣候變化的影響,但對每個因素的單獨貢獻卻尚無透徹理解。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Kyle Clem和同事通過分析氣象站數據、格點化觀測和氣候模型,借此考察南極極地的增溫趨勢,并發現增溫主要是由熱帶驅動的。熱帶太平洋西部的溫暖氣候——與太平洋年代際振蕩負位相有關——增加了暖空氣向南極極地的輸送。而南極周圍較強的風——由南半球環狀模變為正位相導致——進一步加強了增暖趨勢。作者認為,沿南極洲海岸的這些大氣變化是驅動其內陸發生氣候異常的重要機制。
作者認為,這些增暖趨勢不太可能是自然氣候變化單獨作用的結果,這也體現出人為變暖和大規模熱帶氣候變率對南極氣候的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815-z